北京奥运会使用的7种规格500多万个塑料袋,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生物有效堆肥处理,已全部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回归自然,没有产生任何污染。(见12月15日《北京青年报》)
这是令人振奋的环保喜讯,让公众看到了根治白色污染的希望。清华大学教授陈国强说,奥运塑料袋回归自然,说明国内生物降解塑料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准。那么这项新技术能迅速推开吗?专家说奥运会使用的生物塑料袋主要成分是玉米淀粉,成本是目前市场上普通塑料袋的4倍左右,因价高在社会推广难度较大。
这就是说,生物降解塑料袋的科研技术已基本成熟,具备向市场转化的科技条件,而目前难以走向社会主要难在价格瓶颈,消费者对价格过高难以接受。
笔者认为,这个瓶颈亟待疏通。塑料袋被称为19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它在方便购物的同时,给世界环境带来了持久、深重的灾难,生物降解技术如果能将塑料袋污染降为零,绝对称得上21世纪人类环保“伟大的发明”。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一要义”的今天,多花一些钱推广生物降解技术很有必要。据了解,目前处理白色污染一是深埋;二是焚烧,都属下策,深埋污染土壤,且百余年难以融化,焚烧释放的有毒气体和烟尘污染大气环境,如今有了化害为宝的生物降解技术,不能因为资金问题导致其步履维艰,难入市场,成为实验室里的专利。
推广这项环保科技的必要性更在于,目前国人购物与塑料袋仍然“形影不离”,塑料袋使用量很大,因此生物降解亟待形成产业化,为社会造福,还需要国家政策力挺、财政支持、税收扶持等多方面援手。一般来说,推广包括两方面投入,首先是建设集中降解塑料袋的生物工厂。笔者建议国家从扩大内需4万亿元投资中拿出一些钱用于这项环保工程,这既是民生工程,又利于环境保护,完全符合内需投资的政策导向。做大做强还有利于形成新的环保产业链,扩大就业。再把眼光看得更远,白色污染是当今全球问题,急需解决,如果中国生物降解技术世界领先,我们就有资格和能力走出国门,为世界造福。
其次是化解生物塑料袋的高成本。建议采取5项措施筹集资金,促进可降解塑料袋推广应用,即财政补一点,税收降一点,消费者多掏一点,生产销售商让点利,加快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降低成本等。在公众对高价塑料袋一时难以接受的情况下,应通过政府采购在社会公共场所率先使用生物塑料袋,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