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模具

和螺杆“较劲”的人

December.12
人民网
  日前,中国工程院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从485名有效候选人中经过两轮评审和最终选举,共产生54名新院士。广东省仅有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瞿金平教授入选。当得知当选结果之后,瞿教授很平静地说,多年在科研教学第一线的人,最能深刻感到过程远比结果重要的多,当选了院士也就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使命,接下来还需要做得更多。
  扎根冷门 持之以恒
  瞿金平教授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81年和1987年先后取得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塑料机械学士学位和轻工机械硕士学位。1982年起先后被聘任为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教授。从事塑料成型加工技术与装备及其理论的研究与教学的这30年来,瞿金平教授一直都在默默地耕耘着被很多人认为冷门的塑料加工成型技术和设备。
  30年来,多少个日日夜夜在实验室度过的,瞿金平自己都数不清了。即便在1998年到2007年担任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的10年里,也一样没有松懈。针对塑料成型加工技术的一次次变革,也让瞿金平收获颇丰。2001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奖,2002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2003年获中国专利发明创造优秀奖、广东省专利发明创造金奖,2005年度第十五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国家科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瞿金平的同事们说,每一个奖项,都可谓是硬碰硬得来的,来不得半点虚假。
  卸任华工副校长职务后,瞿金平又回到了他最熟悉的岗位。“我其实更习惯大家叫我瞿老师。”2010年,瞿金平再度发力,获得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奖项虽然不能说明什么,但也是对我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眼尖脑活沉得下
  科研的道路漫长而艰辛,甚至带着一丝枯燥和乏味。“年轻人如果选择了科研作为自己的职业,一定要记得,眼要尖,脑要活。”
  话虽简单,做起来却甚为不易。瞿金平表示,搞科研离不开对科技前沿和行业发展的时刻关注,结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己的科研工作,把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整合为己所用。“这个过程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你的研究内容永不落伍。”
  针对塑料加工单位产值能耗比较高、来自石油的塑料发展受到限制、废旧塑料不能降解污染环境等问题,瞿金平硬是和螺杆杠上了。螺杆作为塑料生产行业人所共知的代表性零部件,从塑料诞生的那天起就与之如影随形。而这也正是造成塑料加工行业产生上述问题的症结所在。他先是用自己提出的塑料振动剪切形变动态加工方法缩短螺杆,首次采用普通螺杆塑料降低加工能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后来又大胆提出了塑料体积拉伸形变动态加工方法,采用叶片替代螺杆,第一次较好地解决了不相容塑料加工的难题。瞿金平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制约塑料加工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打牢基础 不断“动手”
  瞿金平从乡间小路走出的科学家。高中毕业后回乡五年,炼就了他吃苦耐劳,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性格。1977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来到华南理工大学,他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不断地给自己的知识做加法。
  瞿金平对自己的“手活”也非常有信心。“读书那会要下工厂啊,什么机械都得自己亲自去使用去琢磨,自然‘手上功夫’也就练出来了。”对于学习工科的学生,瞿金平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他希望学生们在学校低年级时打好基础,高年级争取能有更多的时间走进工厂、走近实验室和各种设备亲密接触,他说实地操作所带来的收获是书本上学不来的。特别强调大学生一定珍惜学校的学习机会,要打牢专业基础,以后不论从事哪方面的研究,最终还是要从自己的基础知识出发。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