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志政 青山绿水映衬下,—片片整齐划—的农膜铺在田间,甚是好看。
甘肃近8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全省70%的耕地是山旱地,是—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旱作农业省份。目前全省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达1800万亩,还有100万亩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
农用塑料薄膜(简称农膜)提高了产量,其延伸利用后,还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田间地头白色飘飘
10月18日,会宁县会师镇西岩村农民王东正在山坡上挖洋芋,会宁县今年遭遇50年来最干旱,但王东家的洋芋如期通过了订单商家的验收。王东说:“主要是农膜起了作用,没有农膜这些山地就绝收了。”
农膜给王东带来了效益,也带来了烦恼。他家的地头堆满了往年的废旧农膜,风一吹四处飘荡,王东妻子一手捡洋芋一手捡废旧农膜,由于太薄,大量的农膜被撕破后留在了地里。王东说,耕地时走不了多远犁铧就被缠住走不动了。
地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民勤县和会宁县一样,都是干旱少雨地区,农膜广泛使用。汽车经过民勤的公路,路两边农膜迎风招展,十分“壮观”。
而这种景象在甘肃各地十分常见。
我省从1985年开始使用农膜,到目前每亩地累计使用农膜超过100公斤。甘肃省农科院专家车宗贤说:“在我省干旱山区,漫山遍野都是白茫茫一片。”
干旱,是我省的基本特征,全省近8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全省70%的耕地是山旱地。为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的难题,我省积极总结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促进了全省旱作农业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被称为“白色革命”。
随着全省每年10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我省成为国内使用农膜最多的省份之一,东到庆阳西到酒泉,农膜无处不在。据调查,目前全省农膜覆盖面积达1800万亩,每年各种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10万吨,每年产生的废旧农膜高达8万吨以上。
庆阳市庆城县蔡口集乡农民吕学告诉记者,近几年,国家有扶持政策,种地用农膜按人口免费发放,农膜铺盖面积越来越大,捡拾农膜成了种地和耕地时一项重要的农活。
废旧农膜处理堪忧
农膜,由于改善了土壤温度、湿度,生长季节可以延长,即使在发生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产品产量也能够提高数倍,因此在旱作农业地区被大量推广。我省废旧农膜残留严重,每亩地农膜残留量累计最多的达14.67公斤,最少的也有5.23公斤。“这个数字不可轻视,”专家认为。
在民勤县一片刚收完玉米翻耕后的地里,记者随意翻动湿漉漉的田地,农膜残留碎片像棉絮一样,夹裹在土壤中间。随着农膜生产技术的提高,农膜也越来越薄,在捡拾时更容易破碎,导致大量的农膜碎片残留在土壤中永远无法分离。
从短期看,农膜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利大于弊。但据了解,残留在田间的农膜不腐烂,会造成土壤板结、通透性变差、地力下降,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利用,不同程度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一亩地土壤含残膜达3.9公斤时,将导致农作物减产11%—23%。
车宗贤说,农膜这种以聚氯乙烯为原料的塑料在土壤中一百年不腐烂不分解,目前对农作物污染不明显,但对土壤有污染,一百年后腐烂分解,污染将难以估算。
10月18日,陪同记者在会宁县山区采访的县上工作人员说,有些农民将农膜在地头直接焚烧,有些农民将废旧农膜当成代替柴火的燃料烧炕,这都是十分危险的处理方式。废旧农膜燃烧产生的二英有毒物质毒性极强,且在自然界中滞留时间很长,甚至可在第七代人体中检测出来。通过呼吸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其可能导致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癌变或畸形,甚至死亡。
大量的废旧农膜堆积地头、庄前屋后不只带来视觉污染,同时也是滋生病虫害的温床,大量的老鼠寄生在堆积的废旧农膜中,后患无穷。
用什么样的农膜才能减少污染?车宗贤认为,目前很多建议使用可降解农膜和超薄农膜的方法都不合理,降解导致就地即时污染,超薄更难以回收,只有使用不易撕破、便于再次利用和完全回收的超强农膜,才可以减少农膜的污染。
回收加工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肯定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甘肃农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有关部门也看到了白色污染给农村带来的问题,一系列积极的治理措施正在实施中。
为加快废旧农膜污染治理,我省2010年从省级财政预备费中安排1000万元,2011年起正式列入省级预算,对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及治理成绩突出的地区,予以扶持、奖励。
在民勤县威瑞环保有限公司,记者看到用废旧农膜加工的供水、雨水、电力、通讯等井盖堆积如山,这是我省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再利用的第一家企业。董事长许开强介绍,厂子将废旧农膜收购回来后打磨成细末,再通过加热和压缩成型的过程制成环保井盖等不同产品,很受市场欢迎,产品远销北京、天津、黑龙江等地,在通讯、电力、市政、高速公路等行业广泛使用。
去年,庆阳市扶持创办了12家规模较大的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设计总回收加工能力1.5万吨,带动了全市废旧农膜和废旧塑料制品的回收、加工、再利用。同时,该市在重点乡镇规划建成了47个废旧农膜回收站、165个乡村物业管理站,配套建成了田间垃圾收集设施,建成了22个废旧农膜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广大农民积极捡拾交售废旧农膜。
吕学告诉记者,去年开始有人收购废旧农膜,通常满载一农用三轮车80元钱,虽然收购价格不高,但当地农民还是比较积极的出售堆积在自家地头的“白色污染”。
王东也说:“听说今年废旧农膜每公斤两元有人收购,自己挖完洋芋就准备清理地头的废旧农膜去卖。”
据介绍,2011年,我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力争达到45%,全省将经过2-3年的努力,在省内地膜覆盖面积大、污染重的地区,再建立一批有一定影响和辐射作用的回收利用加工企业和网点,基本控制农膜污染,力争到“十二五”末,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在加快处理现有“白色污染”的同时,科研机构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替代品。2010年底,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传出好消息:被列入国家发改委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环保型麻地膜,在全国推广应用近5万亩。该所研制的这种以天然麻纤维为原料的环保型麻地膜,3个月可自动降解,保湿效果更好,还有培肥土壤的作用,填补了国内空白。
麻地膜是否真正环保,目前,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已在湖南沅江、湖北仙桃、浙江萧山、江苏镇江建成4个示范基地,正在试验中。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