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沈阳人来说,芦屯镇这个名字很陌生,但是,几乎所有沈阳人的生活却因为塑料袋与芦屯扯上了关系。
每天,都有不同颜色、不同规格的塑料袋,被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到沈阳及全国各地。
2008年6月,适逢国务院“限塑令”刚刚实施,本报记者曾踏访芦屯,很多塑料袋“元老”讲起他们的创业故事时滔滔不绝。
然而,三年后,再次与当地企业接触时,却费尽了周折,他们沉默的表情,似乎暗示着这三年中发生了很多很多……
“我们不想被关注”
这个面积只有103平方公里、位于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辽南小镇,密集地分布着数百家塑料工厂,这里是东北最大的塑料制品生产基地,塑料袋产销量占全国五分之一。
30日上午,记者驱车赶到芦屯镇四台子村,在一家饭店门口,当记者询问去芦屯镇的路时,在被一番“盘问”后,饭店老板先是称塑料厂都搬迁了,后又把手指向与芦屯镇相反的方向。
当到达芦屯镇时,记者连续走访了五六家塑料加工厂,当提出采访要求时均被婉拒。
“我们不想被关注,只希望回到以前的生活。”一家塑料厂老板无奈地说,三年前“限塑令”前,没有人关注的芦屯安静地赚钱,而这几年来外界把目光都集中到了芦屯,不仅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效益,反而在退步。
不得不关门的小厂
在芦屯镇中心商业街,这里聚集着数十家塑料加工企业,二三层的小楼,多数是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但整条街道比较冷清,很难看到装货卸货的车辆,更碰不到前来洽谈业务的外地商贩。
部分塑料厂大门紧锁,车间内仅有几台机器和一些加工原料,也有的塑料厂虽未关门,但却处于歇业状态,老板躺在车间内呼呼大睡。
一正在检修机器的塑料厂老板无奈地说,由于订单很少,工人只能停下来检修机器。“"限塑"后有的企业转型生产其他塑料制品了,有的小厂坚持不住就关掉了,这种现象在偏僻的村屯里更明显,因为那里小厂多,有的只有一两个人。”
曾经在当地经营塑料厂的刘先生说,“限塑令”后,他的小厂一下子没了订单,因此不得不关掉,“除了"限塑令"外,内部竞争也实在是太大了。”刘先生说。
当地有塑料厂老板向记者表示,目前厂里的日产量只恢复到“限塑令”前的三分之一。
当地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芦屯有塑料生产企业500余家,年产值超过20亿元,不过,芦屯塑料加工业内人士认为,算上家庭作坊,数量至少超过千家,即便“限塑令”后淘汰了不少,但依然是东北最大塑料制品生产基地。
当地一家塑料企业负责人说,目前塑料行业的利润仅为5%,“小企业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
不易寻找的超薄塑料袋
记者以塑料袋批发商的身份走访了芦屯多家塑料厂,均未发现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超薄塑料袋,在塑料厂的销售区和生产区,摆放的多是超市塑料袋。
不过,在当地的一些小型超市,货架上摆放的依然是超薄塑料袋,当问进货渠道时,对方却不肯透露具体的厂名厂址。
此前,营口鲅鱼圈质监局有关负责人曾表示,企业违规生产所取得的那一点收入,远远抵不上所受的处罚。
“只有个别企业在偷偷地生产。没有熟人领着,你肯定找不到。”该负责人说。
据介绍,超薄塑料袋价格很低微,日消耗一吨原料,利润也只有两百元左右,而生产超市塑料袋,利润是超薄的数倍。在当地,很多塑料生产企业并没有考虑到超薄塑料袋所带来的污染问题。
不想被淘汰的企业
今年61岁的张恩洪经营着一家塑料制品公司,当日下午,他一边给货车司机结算运费一边说,“现在运费涨得太厉害了,三年前往大连配一车货八十块钱,现在涨到了一百五。”张恩洪说,此外,人工费也涨了一倍多,2008年工人月工资1200元,而现在是2800元。
1990年,张恩洪和老伴儿在芦屯开了一家塑料加工厂,当时,芦屯的塑料加工厂已经有百余家,但超薄塑料袋销量依然很好,每天都有客户上门预订。到了2008年,他的加工厂已经有十多个工人。
“"限塑令"前塑料袋的产销量达到了顶峰。”张恩洪说,那时四台吹塑机每天昼夜不停地生产也供不上订单。
不过,从2008年6月1日起,他的小厂却急转直下,订单几乎没有了。张恩洪说,那段日子是最煎熬的时期。后来,张恩洪转型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超市塑料袋,并加工其他塑料制品,同时主动上门找客户,产品销量渐渐有所好转,“这三年是一年比一年好点。”张恩洪说,小厂也渐渐活了过来,虽然现在仍未恢复元气,产品销量也只有2008年的一半左右,但他相信会越来越好。
张恩洪表示,尽管部分小企业惨遭淘汰,但真正成长起来的“大鱼”却在快速成长,有的企业规模是他的数十倍,很多企业成功申请了“QS”,并与国内知名超市、商场等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效益远超“限塑令”前。
新闻提示
2008年6月1日,这是一个让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芦屯镇人永远忘不了的日子,国务院一纸“限塑令”通知下发到当地,对于在“东北最大塑料制品生产基地”光环照耀下,以生产超薄塑料袋为主的工厂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
三年后,记者沿着当年的足迹重返小镇,采访众多塑料袋生产企业,看到了它们的“涅槃重生”。
声音
“转入地下”的超薄袋是企业的痛
虽然“限塑令”实施已三年,但记者在沈阳市场走访时发现,超薄塑料袋仍随处可见。
在一些批发市场,超薄塑料袋甚至在公然销售。“这些超薄塑料袋都是沈阳周边产的。”沈河区一批发市场业户说,“限塑令”后,很多业户都不从芦屯批发超薄塑料袋了,改从其他地方进货。
芦屯当地一家塑料袋企业负责人透露,“限塑令”后,芦屯成了众矢之的,敢铤而走险的企业很少,很多老客户就流失了,这给了其他地区塑料企业以机会,让他们抢了超薄塑料袋生意,很多塑料袋其实是出自黑加工点。
该负责人说,芦屯监管得严,其他地方监管不严的话,对于芦屯来说是不公平,也起不到真正“限塑”的目的,希望其他地区也能严格监管。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