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塑料

生物材料:产业化步伐渐行渐近

January.14
中国投资
  《中国投资》:下一步我国着重发展的生物材料主要涉及哪些种类?相关产业化情况如何?
  中咨公司石化轻纺合作业务处处长郭琛:随着石油资源的日趋减少和以石油为原料的合成材料大量应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凸显,塑料产业界在努力寻找这样一种解决途径:如何能够不以石油为原料而代之以可再生的生物质原料(如淀粉、纤维素等),来生产可降解的塑料,既能节约石油又能保护环境,也不会改变人们几十年来已经形成的大量使用塑料的生活习惯。
  其实,我国从“九五”开始,就不断加大对生物材料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十五”“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在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中支持了10多个生物基材料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物材料的发展。
  目前,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等可完全降解的生物基材料已经开始进入自主开发技术的产业化阶段,有5个万吨级示范装置正在建设。淀粉塑化共混型材料(可称为半生物基材料)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并大量应用,生产企业至少在20家以上,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淀粉掺混比例在30%-80%之间。
  由于技术路线和开发难度不同,PHA系列生物材料在我国的基础研究开展较早,多家企业正在进行工业化试验和小规模生产。PLA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但发展节奏较快,正处于工业化试验和小批量生产阶段。这两种类型的生物基材料可能将成为未来我国生物材料产业发展的主导品种。
  我国生物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在生产环节的大规模工业化技术是否成熟和生产成本能否大幅度降低,二是在应用环节的加工技术水平能否使产品性能满足需要和加工成本进一步降低。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技术水平上还有一定的差距,高附加值产品(如医用植入材料等)开发不足,市场应用推广方面也缺少配套鼓励政策。
  随着我国自主开发生物材料不断加快产业化进程,在包装材料、医用材料、一次性日用品等方面的推广应用也将相应迅速发展,未来我国生物基材料可望成为合成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争取到2020年我国生物基材料可替代10%的聚烯烃合成材料。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生物材料生产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能否获得充足、廉价的原材料可能成为一个瓶颈。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