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初,国内某厂家负责人和笔者探讨PE-RT管的发展前景时,笔者曾认为与交联聚乙烯管材相比,PE-RT管在应用性能以及成本方面没有优势,而且从加工技术角度上讲过于容易(当然生产好管并不易),造假也容易且不像交联聚乙烯管材那样易于区分真假,因而市场容易混乱,前景不会很好。然而,PE-RT地暖管近年来在国内发展很快,这出乎笔者预料。当然,用料混乱的现状也不幸被笔者言中。
PE-RT管行业市场发展之快出乎笔者意外,主要是因为国内用户尚不成熟(在欧洲目前PE-X管材还是主流,PE-RT纯塑管用量不大,PE-RT料主要用于复合管道),而商家特别国内几个颇具规模的厂家对新概念的吹捧能力超出笔者想象。用料混乱,主要表现在生产加工技术过于简单,比如PP-R管设备稍作变动即可生产PE-RT管材。另外用户不能简单区别,且塑料管材关键的长期性能难以通过短期的检测反映出来。某些厂家为了生存或为谋取暴利,置商业道德于不顾,昧着良心用假料。笔者通过和各原料供应商以及各厂家人员尤其是离职员工的交流,将目前国内PE-RT管材厂家用料概况如下:
一、用正规合格原料。笔者相信这应该还是主流。目前国内市场上经过不同温度下长期静液压强度蠕变测试并符合标准曲线的厂家及牌号有:陶氏的2388(国内市场为89830,原2344已经没有销售),巴赛尔的4731B,LG的SP980,SK的DX800,大林的XP9000。其中前二者按现行国际标准属于PE-RTII型,后三者属于PE-RTI型,4731B为高密度聚乙烯,而其他的为中密度聚乙烯。在上海地区,几个主要厂家用料一直比较规范,如上海乔治·费歇尔公司一直用陶氏的2388,上海爱康以LG的SP980为主,上海白蝶以及上海天奋以SK的DX800为主。
二、掺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如扬子7042等)以降低成本。该种管材短期静液压强度检测难以过关。一些小厂家采用该料。这样的厂家一般没有检测设备,他们只考虑管材能否生产出来,不考虑内在质量,对标准也不是很了解,是“无知者无畏型”企业。
三、用非PE-RT管材专用的中密度聚乙烯料生产,如薄膜级的欧洲某公司生产的中密度MP3410以及3082等。笔者了解到销售该料的主要为贸易公司,而厂家对此并不知情。这些原材料生产的管材可能短期性能无法检测,这种造假是比较专业的,危害性也是最大的,因为这种危害隐蔽性比较强。这种危害可能在5年后发生也可能10年后发生,大家试想想10年后整个住宅小区地暖损坏的情况,这影响会有多大,对地暖行业的打击多大?可是遗憾的是,据笔者了解,国内少数几家颇具规模的PE-RT管材厂家也已涉入其中。目前不少贸易商找到笔者推荐他们的所谓“PE-RT”料,并明确告诉笔者哪些厂家已经开始应用。
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厂家要从行业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和长期利益考虑,不要为短期利益所诱惑,要讲良心,讲商德,自觉抵制不合格原料,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厂家尤其如此。
二、抓紧PE-RT管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标准的制定必须考虑国情,要考虑国内假冒原料问题。要有原则,要有相应快速检测措施。
三、加强宣传以及相关标准的宣贯工作。要让用户从系统质量角度选择管材,并让用户拥有简单的鉴别能力。
四、用户选择管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不要只看表面,如检测报告以及所谓证书如国家免检等(这些表面东西容易迷惑人)。
2.要对企业有所了解,最好能和原料供应厂家(注意不是商家)沟通。
3.用本色管。据相关检测中心人员透露,市场抽检发现:加过色母料的管材不合格率超过50%。在合格原料中加入色母,内行人都了解:这对管材性能不应该有这么大影响。这其中的猫腻可想而知了。合格原料的每一个牌号都有特定的色泽,如2388偏黄,SK料光泽性好,LG料稍黄透明度好,大林料白度高,巴塞尔料因密度高呈乳白色,但一旦加色母料就无法判断了。这就是部分厂家热衷生产非本色管的内在原因。而普通用户往往反而认为加了色母好看,有卖点。
4.有针对性地考察厂家。考察期间应看仓库、看库存原料、看废弃包装袋。当然最重要的是在生产线上封样。有条件的话让原材料厂家进行鉴别。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