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航天器太空轨道对接计划的制定,中国航天“三步走”计划开始迈出最后一步。复合材料因设计性强、易于实现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与制备,今后将成为实现新型航天器结构和功能设计的首选材料,更高性能的增强纤维和基体的开发与应用、新型材料与结构制备技术将是突破的重点。这是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国际化工新材料(天津)峰会上,业界专家们形成的一致看法。
与会专家表示,改进型和新型一次性航天运载器、重复使用运载器将具有高结构效率、低发射成本、快速进入空间、重复使用、环境友好等特点,对所用材料及结构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未来我国航天运载器的发展需要,复合材料研究一方面要围绕现有一次性运载火箭改进和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在进一步减轻结构质量,提高运载能力和可靠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围绕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的具体目标开展工作,突破制约航天器发展的关键复合材料技术。
目前复合材料及结构在现有航天运载器中已得到大量应用,为提高我国航天器运载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副所长、国家973计划碳纤维项目首席专家徐坚说,近年来,基体和增强体材料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复合材料界面结构分析技术和控制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使复合材料性能显著提高,制造成本显著降低,有力地促进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天、航空、航海及陆上交通等高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
据介绍,我国重复使用运载器技术研究始于1987年,国内相关单位围绕重复使用运载器关键材料,先后开展了抗氧化碳/碳材料与结构、陶瓷瓦与纳米隔热材料、柔性防热材料、高温金属防热结构、复合材料推力结构、低温贮箱用复合材料制备以及相关材料性能评价表征技术等研究工作。在多方努力下,我国重复使用运载器用复合材料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总体差距还比较大。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