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频道8月20日电(记者魏莘、陆欢)随着“限塑令”正式实施,塑料购物袋生产企业漯河华强塑胶有限公司宣布停产解散。近日记者接到群众反映,漯河华强塑胶有限公司(下称漯河华强)关停后,周边村庄冒出一些生产超薄塑料袋的小作坊,生意红火。
■小作坊:白天关门夜晚开工
漯河华强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近郊的源汇区干河陈乡。记者来到这里,发现厂区大门紧闭,旁边墙上贴着急招吹膜工、热切工、打耳工的招工启事,以及出售、求购塑料袋生产设备广告。
据当地人反映,与华强塑胶企业相邻的村庄叫毛寨村,这个村庄生产塑料袋的作坊比较多。因最近有关部门查得严,多数作坊白天不敢生产,晚上偷偷开工。
当晚十时左右,记者到毛寨村采访。村里三个铁门紧闭的院落内灯火通明,里面传出机器声。从门缝望进去,里面有人在机器旁操作。这里是生产塑料袋的小作坊。
第二天上午,记者搭乘一辆三轮车再次到毛寨村。头天晚上开工的小作坊门口张贴着招工启事,但里面没有了机器的轰鸣声。记者敲响了紧闭的铁门。
记者装成购买塑料袋的商户与主人交谈,了解到,目前超薄塑料袋市场紧俏。“俺不零卖,现在都是订货。”这家作坊主说。
不远处,另一个作坊大门敞开,门口停着一辆准备拉货的厢式大货车。走进院内,一个简易棚内堆满用来生产塑料袋的材料。一间普通的瓦房室内面积不到100平方米,里面有两台制袋机、两台吹模机正在生产,三个工人在机器旁整理刚切下来的红色、黑色塑料袋,地上放着十几卷塑料袋半成品。
一位工人说,她是这里的技术负责人,曾在华强企业当过车间主任。这里生产的红色塑料袋每吨1.2万元,黑色的每吨9000元,现在货物供不应求,如要购买须先交订金。
小作坊的工人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的生产场地在当地不少。由于塑料袋市场供不应求,带动了相关产品的热销,生产原料和塑料袋价格不断上涨。在华强公司附近,出售超薄塑料袋生产设备的门市和供应原料的工厂随处可见。
■执法者:管理存在难点
对于漯河存在的小作坊违规生产国家禁止的超薄塑料袋现象,当地执法部门打击力度在加大,却难以控制小作坊偷偷生产。
漯河市工商管理局市场合同科科长陈建平介绍,今年6月25日至30日,漯河市工商机关对塑料购物袋生产、经营和使用情况进行集中整治,源汇分局对漯河华强周边非法生产超薄塑料袋的小作坊进行严密排查。全市工商系统共查处非法生产窝点7个,无证和非法销售超薄塑料袋的经营户8户,没收不合格塑料袋3万多个。
为何生产超薄塑料袋的作坊屡禁不绝?漯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源汇分局监督管理股股长马家午认为,利益驱动是重要原因,现在每台机器每月至少可赚利润1万元左右。
陈建平告诉记者,目前查处小作坊主要靠市场巡查,消费者举报很少。由于小作坊和普通民宅从外表上看不出区别,按照规定,除非有确切证据,否则工商部门不能挨家挨户排查,这是当前工作的一个难点。
■消费者:急需推广替代品
陈建平认为,目前对塑料袋作坊的查处就像割韭菜,割完一茬又长出一茬,这和消费者近20年来形成的消费习惯不无关系。尽管大型的超市、商场不再免费提供超薄塑料袋,但一些集贸市场的商户仍在提供。
记者在漯河市海河路一家农贸市场看到,一些商户兼营超薄塑料袋生意。“限塑令”后,这种塑料袋的销量不减反增,除了商户使用外,也有市民购买,因为超市不提供了,家里垃圾没东西装,只好专门购买。塑料袋商店老板常申义说,最近塑料袋生意很好。
漯河市某超市工作人员孟磊说:“现在主要是没有替代用品,一些小东西你必须得给顾客装起来,否则消费者没法带走。”
有消费者表示,“限塑”是好事,但要使“限塑”真正落到实处,除了转变消费者观念,加强市场监管外,还需要尽快推广超薄塑料袋的替代品,为消费者提供便利。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