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开始,国家规定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限塑令”正式实施,市区执行情况如何?商家是否按规定执行?市民是否有心理准备来接受此新政?本报记者昨日前往市区超市、农贸市场、西饼屋、酒家等采访,了解“限塑令”执行情况,并现场采访了不少市民。从总体情况来看,超市执行“限塑令”宣传到位,市民配合,执行情况良好,不少的西饼屋、食肆等也积极做好宣传工作,执行“限塑令”,但不少农贸市场依然存在免费提供塑料袋的现象。看来,“限塑令”要真正落到实处,还有赖商家、市民积极支持,执法部门监管到位。■编者按
西饼屋
收银员积极宣传
昨日是国家“限塑令”开始的第一天。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西饼屋、餐饮业发现,不少餐馆、食肆、西饼屋没有执行国家“限塑令”,仍然向市民免费提供塑料袋。
现场:市民妙招应对
昨日是国家实施“限塑令”的第一天。早上9时许,记者来到了江华路上的一家饼店,店里收银机前排满了买单的顾客。收银员在收银前,都会向顾客解释:“今天开始,我们店里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需要塑料袋的顾客需要花钱购买,小袋子0.2元一个,大袋子0.3元一个,谢谢!”记者粗略地估算了一下,排队的8个顾客中只有2个表示愿意花钱购买塑料袋。一位大婶买单后,拿着两盒西饼和两个蛋糕就出门了。她告诉记者,装蛋糕的纸盒子不要花钱,但是如果想用塑料袋装起来,就要花几毛钱,她觉得这样划不来,所以,就直接拿着走了。正在买单的两位小朋友有备而来,他们买单后,把蛋糕、面包全都放在了自己准备的袋子里。
位于港口路上的一家酒楼,昨日也开始响应国家号召,执行“限塑令”。酒楼在进门的显眼处放置了一块公告牌,上面写着:为了环保,从6月1日起,酒楼不再免费向食客提供塑料袋,大袋子每个0.5元,小袋子0.2元。酒楼还建议食客自带容器进行“打包”,为环保出一份力量。有食客表示,塑料袋的价钱让人难于接受,以后要尽量少“打包”了。也有食客自己准备了好袋子或者饭盒进行打包。一位阿姨从包里掏出了一叠塑料袋,她说,知道“限塑令”开始实施,所以,在包里准备好塑料袋,到哪里都不怕没有塑料袋了。
虽然市区不少商家响应了国家的“限塑令”,但是,也有不少商家仍然没有行动。记者在市区一家连锁快餐店发现了少用塑料袋的宣传牌,但是,记者在买单时表示要打包食物,收银员并没有收取记者塑料袋的费用,还是免费向记者提供了塑料袋。免费提供塑料袋的情况也出现在了另外一家大型快餐连锁店里。在市区一家菜馆里,市民要求服务员拿饭盒、塑料袋打包吃剩的东西,服务员爽快地答应了,并没有表示塑料袋要有偿提供。记者问及该菜馆的服务员是否知道国家“限塑令”已经生效,她表示,自己听说过,但是,对于有偿提供塑料袋的问题,她表示,自己只是打工的,老板说怎么做就怎么做。目前,他们还没有接到老板的指示,要对顾客有偿提供塑料袋。
商家:对影响看法不一
一些规模比较小的餐厅、糕点店的老板对记者说,他们做的都是小本生意,目前,物价已经很高了,他们稍微提价,顾客都有很大的反应。现在如果再向顾客有偿提供塑料袋,生意可能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他们没有向顾客有偿提供塑料袋。
市区一家响应“限塑令”、有偿向顾客提供塑料袋的西饼屋的工作人员表示,自从开始对顾客有偿提供塑料袋后发现,使用塑料袋的顾客大为减少了,不过,他们的工作量也因而大大增加,要对顾客解释有偿使用塑料袋。碰到一些不讲理的顾客更加麻烦。她认为,“限塑”始终是好事情,有利于环保,所以,大家都应该齐心协力地去做,等实行的时间长了,顾客也会习惯的。
市民:需要慢慢适应
市民黎先生表示,他十分支持“限塑”,不过,他认为,使用塑料袋是一个习惯,需要慢慢改变。昨日,在一家早餐店里,记者见到了王阿姨,她正拿着饭盒,把肠粉盛好准备带走。她告诉记者,平时为了方便,一般会用塑料袋把肠粉包好拿回家。“限塑”令生效后,她特意从家里准备了饭盒来买早餐,响应国家的号召,支持环保。李先生则表示,如果去超市买点东西,可以自己准备环保袋子,而不使用塑料袋,但是,像面包这类东西,如果购买的时候商家不提供塑料袋,是非常麻烦的,自己不知道该用什么装才好,所以,如果面包店不免费提供塑料袋,他也宁愿掏钱买个塑料袋把面包装好。李小姐在6月1日前已经在家里准备了60多个塑料袋,她说,由于害怕限塑令生效后,商家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又担心有偿提供的塑料袋的定价太高,所以,她才事先准备好这么多塑料袋。她希望“限塑令”生效以后,国家能统一规定塑料袋的定价,不要出现塑料袋价钱不统一的情况,让市民感到无所适从。(本报记者 吴燕彬)
超市
买塑料袋的不少 自备购物袋的更多
6月1日是“限塑令”实施第一天,市民能否接受塑料袋要收费的“新政”?消费者在超市购物买袋子的多还是自备袋子的多?昨天,记者在市区益华乐家超市和大昌超市采访时发现,不少家庭主妇在购物时都提前准备了袋子,也有为数不少的消费者因没有准备而购买塑料袋,有少部分市民因没有准备购物袋又不愿意另外花钱买袋,只好直接抱着一大堆零碎的商品离场。
目击:
自备购物袋多为中老年人 年轻人多数掏钱买塑料袋
昨天上午10时,记者到达益华乐家超市门口时,便见到有的市民提着购物袋走出来,也有的直接抱着零零碎碎的商品,更有的提着五颜六色的杂牌袋。“一个袋子要几毛钱,不值得,所以我宁愿直接把东西抱回家算了。”一位抱着商品的阿姨告诉记者,其实此前她对“限塑令”也早有耳闻,当时也没认真考究,想不到这么快就动真格,所以当天她前去购物没有任何准备。“不过我现在知道超市的袋子要用钱买,我下次来行街就带袋子来好了。”阿姨这样说。
记者在超市收银处观察了十分钟左右,发现自备袋子前来购物的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他们一般选中合适的商品后,用手推车推到收银处,然后从提包中找出折叠得整整齐齐的塑料购物袋交给收银员,让其把商品放在袋中。这些自备的袋子颜色、款式都多种式样,有的是服装袋,有的是酒店的洗衣袋,也有的是超市以前用过的购物袋。
相比之下,年轻人购买塑料购物袋的占了大部分。一对青年男女提着两大袋商品离开超市时,记者问:“两个大号的购物袋加起来要1元,为什么不自备袋子来购物?”女青年说:“我们一周才来超市购物一次,花点小钱没关系,再说出街还要带袋子,多麻烦呀,反正买了回家也可以用来当垃圾袋。”市民普遍反映,怕麻烦是不带塑料袋的主要原因。
调查:塑料袋明码标价
在大昌超市门口,记者见到一位中年男子提着一袋商品,边看购物小票上的账单,边自言自语:“一个塑料袋都要几毛钱。”“那你为何不自备袋子呢?”记者问。这位男子笑了:“今天是第一天,我不知道要收钱嘛,以后买东西都会自带袋子了。”
益华乐家超市把所有的塑料购物袋和环保袋都挂在收银处,不同的规格标明不同的价钱,由市民在埋单时自行选择不同规格的购物袋。记者在收银处看到,每一位购买了购物袋的市民,手中拿着的购物小票上都明确地标明消费者购买的购物袋的规格和价钱。
蓬江工商分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从此以后,购物袋将作为一种商品存在于市民的消费生活中,再也不是一种免费赠送的附属品了。在未来数天内,将对超市、农贸市场的塑料袋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确保“限塑令”的贯彻实施。 (本报记者 谭月韶 通讯员 林丽华)
农贸市场
多数菜贩仍然提供免费塑料袋
昨天是“限塑令”正式实施的第一天,记者走访市区各大农贸市场,发现多数档主“按兵不动”,仍持观望态度。前来买菜的多数市民与档主显得较为“默契”,继续“笑纳”菜贩提供的免费塑料袋,仅有少数市民主动携带塑料袋购物。
现场:塑料袋高高挂
昨天,黄女士早上去市区胜利市场卖菜,特意准备了一些塑料袋。在一处蔬菜档口买黄瓜,付完钱之后,主动将黄瓜放入准备的塑料袋,“很环保嘛。”档主赞许地边对黄女士说,边手脚麻利地为另一女士称菜心,称完后很自然地用塑料袋装好交给那位女士,那女士很自然地拿过去。黄女士继续买其他的菜,来到一个卖鱼的摊位前,看到卖鱼的老板仍然为顾客提供免费的塑料袋,就问:“不是已经‘限塑’了吗?”对方则回答:“你不给人家袋子,难道让人家捧着鱼回家吗?”黄女士发现,市场周围多数卖菜的商贩仍然提供免费的购物塑料袋,而很多购菜市民继续享受“免费”服务,大家都表现得“限塑令”与己无关的样子,因而她也索性使用档主提供的免费的塑料袋。
在白沙农贸市场,记者看到,无论是蔬菜档,还是猪肉档、鱼档,可以看到档口中都挂着红色、白色的塑料袋,而且都是免费提供。记者碰到一陈氏生夫妇共用了7个大小不一的塑料袋,里面装满了土豆、猪肉等。“我来买菜,他们应该提供免费的塑料袋嘛。”陈先生说。
菜贩:不想得罪顾客
由于市民长期使用塑料袋已成习惯一时难以适应,菜贩们对“限塑令”也束手无措。“有时候,卖菜就是几毛钱的事情,你一个袋子再收人家几毛钱,你看看人家还买不买你的菜?来买菜的都是老主顾,不想因为几分钱的塑料袋而得罪他们。”白沙农贸市场的一位档主说。
记者在部分菜场内看到,无论是菜贩还是市民对“限塑令”都置若罔闻,买菜赠塑料袋的情况依然随处可见,只有个别的市民主动掏出自带的塑料袋。
市场管理人员:需要时间去适应
记者了解到,虽然胜利市场、白沙农贸市场等早已在市场内悬挂了“限塑令”的宣传标语,但是市场管理者均称,对于如何贯彻实施“限塑令”都显得不知所措,无计可施。胜利市场的管理方一位工作人员说,市民已经形成了免费使用塑料袋的习惯,这需要时间去适应,此外,市场内都是个体的经营者,无法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最好由政府有关部门来组织实施。(本报记者 赵可义)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