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4个月的试用运行,大连石化公司2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终于正式用国产催化剂代替进口催化剂。此举意味着国产催化剂用于丙烯生产技术已经成熟,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可有效降低聚丙烯的生产成本。以该套装置年产18万吨聚丙烯产品计算,仅此一项就可降低成本约1000万元。
据悉,大连石化公司20万吨/年的聚丙烯装置系采用意大利Basell公司的Spheripol二代双环管聚丙烯工艺技术,可以生产挤出热成型、注塑、纤维、BOPP膜、流延膜等56个牌号的产品。该装置开车后的一段时间,一直使用进口催化剂。随着近年来国产催化剂产品的性能不断改善,为降低生产成本并支持中国工业发展,该公司合成厂在聚丙烯装置开工且稳定生产后,确立了国产催化剂经济性评价的科技攻关课题。
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该装置于2006年10月28日开始试用中国石化催化剂北京奥达分公司生产的国产DQ-4催化剂,同年12月30日开始试用营口向阳催化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CS-2催化剂。经过120多天的试用,他们为聚丙烯催化剂国产化应用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参数,取得了良好的试用效果。目前,此套装置已经正式使用国产催化剂,工艺参数尚在作进一步的优化。
在国产催化剂试用的过程中,合成厂相关技术人员根据国产催化剂的活性高于进口ZN —M1催化剂的特点,在配置浓度、生产工艺过程控制等方面适度作了调整,先后试生产了T30S、T36F两个牌号的聚丙烯产品。从试用结果看,除生产过程中产生底粉略多外,国产催化剂能够满足2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的工艺控制要求。试用期间装置运行平稳,用量低于进口催化剂,产品质量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尤其是国产催化剂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