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信心 强化科技创新
推动塑料工业可持续发展
--在2020中国塑料加工行业科技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王世成
(2020年11月3日)
各位同事、各位代表:
大家上午好!
作为塑业人和老战友,非常高兴来到南京参加2020中国塑料行业科技大会。首先,我代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崇和会长,向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大会的各位院士、专家、企业家和各位来宾表示崇高敬意!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塑料加工业发展的有关部门、专业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二届科技大会的召开,喜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正值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历史节点,将为塑料行业的科技创新留下时代的印记和特征,相信本次会议借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的东风,将为谋划和助推行业企业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为向强国跃升凝智聚力。
借此,我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 研判趋势,坚持发展定力
大家知道,塑料工业是我国工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到全国工业和轻工业的2%和10%左右。新材料产业、新兴制造业、基础性产业、重要民生产业的定位令业界欣慰,要做足文章。
今年以来,塑料行业守望相助,全力抗击疫情复工达产,做出了突出贡献,积极支援“两山”等医院建设,共捐赠款物1.1亿元。1-8月主营下降5.09%,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而利润增长17.06%,高于全国工业21.46个百分点;出口同比增长5.41%,高于全国工业9.51个百分点,全年研判可以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稳定向好,期待行业企业进一步提振信心,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抓住新机遇做出新业绩。
我们塑业人,要长于从市场走向研判趋势,要看到在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影响下,世界石油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国际原油期货价格近日明显走低,跌至五个月以来的最低点,油价总体在35+美元/桶上下波动。对于塑料加工行业,由于通常原材料成本占比超过70%,油价下降有助于提高改性塑料等材料和塑料制品的盈利能力,也使塑料制品总体市场竞争能力由此提升,而对于再生材料等领域则会加大负面影响。此时行业应更加警惕的是,经济形势和产油国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而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2%,高端聚烯烃、专用树脂、特种工程塑料、高端膜材料等国内市场长期处于供给不足,有的品类自给率仅44%-61%,随时可能引起需求侧的下降,出口的困难可能加大。
要善于从下游需求研判趋势,今明年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基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农业产业化、房地产市场、汽车轻型化、智能交通智能能源、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将为行业创造出更多的国内市场和经济效益,数据显示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4.6%,商品房销售额前八个月增长1.6%,面积降幅收窄2.5个百分点,将会拉动塑料管道、门窗、板片材的需求增量等。高分子材料和产品将展现巨大需求空间,应密切关注乘势而上。
更要重视问题导向研判趋势,行业发展仍存在不少短板:如技术创新能力仍薄弱,研发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原材料、助剂及高端加工装备、智能化水平制约行业发展;应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应对东南亚国家同质化竞争加剧、应对反倾销调查密度增加、出口难度加大等现象的闯关能力亟待重点加强。
在以上机遇和挑战面前,行业企业科技创新的紧迫感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重要。我们应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发展定力,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二、咬定青山,坚持创新方向
“十三五”时期,塑料加工业结构升级加快,效益稳步提升,规模持续扩大,中高端比重增加,创新成果可喜可赞,核心技术实现了新突破。此间提出并得到业界广泛认同的“三化一微”+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我们应始终坚持这一大趋势、路线图和着力点,坚持功能化是塑料加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重要标志;轻量化是推动塑料加工业革命性发展的重要技术;生态化将形成塑料加工业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优势;微成型技术则是塑料加工业精密智能装备、模具和先进成型工艺的重要体现;智能化将是推动塑料加工业技术变革和业态、模式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期间要继续牢牢咬住,务必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当前行业在院士、专家和企业家的参与支持下,统筹各专业委员会成立的以院士牵头的“PVC高值化利用工作组”、“废弃塑料回收及高值化利用项目及工作组”,“海洋废塑料垃圾污染治理项目及工作组”等专项技术创新研究团队,分别开展的PVC功能化提升,再生塑料的高值化利用,以及海洋垃圾的治理等研发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接下来应举行业之力,努力形成突破。
要更加聚焦国家战略和国际重大需求,从基础出发,在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特别是卡脖子技术上协同发力。在农业方面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为着眼点,推动多通道塑料分光膜片、非聚烯烃超长效农用棚膜、可生物降解地膜的发展;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方面,要推动医用血液净化核心材料、新型抗菌材料研发;新能源方面要加大光伏发电用N型单晶光伏发电双面组件用聚酯薄膜、风电、车船用高强度发泡材料、高性能锂电池隔膜的研发力度;电子、光学材料方面,大力推动光学聚酯薄膜预涂层折射率控制技术、大尺寸显示器用PMMA偏光片、光学聚酯薄膜用特种树脂等研发;快递、网购包装方便,要突破高性能微纳层叠膜/片制备技术、高分子合金包装膜以及可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原料生产技术;做好生物基塑料制品、高性能高分子功能微型器件、石墨烯材料等战略前沿材料的提前布局和研制。同时要加快绿色、节能、高效新型加工成型工艺的开发,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充分体现废旧塑料污染治理“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目标要求,通过复合、改性等技术提升材料性能,对标高标准,提高产品功能性,推动绿色环保发展。
三、整合资源,坚持协同推动
要积极践行总书记强调的“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重要精神,进一步发挥协会对行业创新的统筹协调作用,调动40个分支机构和地方行业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务实组织、有效发挥好政产学研金用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这是实现研发创新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
一是注意远近结合。要认真贯彻中央规划建议精神,结合“塑料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导意见”分解梳理近期和中远期技术突破重点;梳理关键共性、前沿技术、重点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装备等项目;要将塑料改性作为加工业提质增效的重要着力点,积极发挥其高性能、低成本、性价比、适应消费升级的技术特点和市场效应。
二是注意赶超结合。塑料行业在《轻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中列在实现轻工强国的冲击型层面,要从目标、举措上强化顶层设计,坚持国际对标,深化标准化工作和“三品”行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和科研机构对行业科研创新的领衔作用;激发企业主体的创新内生动力;强调技术的原创引领与攻关平台建设;注重对功能化、生态化的内涵延伸;强化塑料加工业品种的适应性、品质的高端化、品牌的影响力。
三是注意研用结合。在重视引领性技术研发的同时,要重视应用技术的推广,切实考虑企业的需求牵引,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与效果,关注企业的创新要求,帮助企业减少原材料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提高利润率。借助每两年一次、交叉召开的“产业链高峰论坛”和“行业科技大会”推动研用结合,使成果推广转让形成长效机制。
四是注意上下结合。抗疫复工期间轻工联与石化联合会做了产业链对接,专门请塑料协会对原材料工业提出了加工业的需求与要求,引起了石化行业的高度重视,要做好跟踪对接。目前塑协科技咨询委早有农业部农技推广专家助力,又吸纳汽车领域专家加盟,还特别注意与轻工下游行业密切融合,9月份商请联合会经济合作部组织家电、玩具、文体等17家协会以南京展为背景,座谈商议产业链合作问题,效果不错,进一步加强了产业链的互动合作。
五是注意干说结合。即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也要实事求是多宣传,要宣传塑料行业的产业定位、地位和作用;要借鉴一次性发泡塑料新闻发布会的成功经验,针对社会反映和消费者诉求,注意及时应对、科学引导、正面说教、正名行业,可适时商请专家院士发声、同时要加强调研,针对性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及时提出政策建议,努力营造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同志们,朋友们!带着浓浓的塑业情感和人文情怀,我深感塑料行业的发展前景可期、任重道远。衷心希望塑料加工行业的同事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持之以恒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为塑料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