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生产尼龙66,但不能生产己二腈,就像我们会做面包,但不会做面粉,那怎么行!”8月19日,中国化学天辰齐翔100万吨/年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奠基仪式在淄博举行,天辰齐翔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军湘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说,基地将建成国内首个已二腈工业化生产项目,从而让尼龙行业吃上国产‘面粉’。”
中国化学旗下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学民强调,该项目采用的是公司自主研发的丁二烯法合成己二腈技术,也是国内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梁军湘告诉记者,项目一期将建成20万吨/年己二腈产能,其中大约一半自用,一半外销,未来如市场行情较好,还将启动40万吨/年产能建设。从己二腈到尼龙66的全产业链设计,能够在技术产业化初期,充分抵御外部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
业内人士估算,目前国内己二腈市场年需求量在30万吨。尼龙6国内年产能约为500万吨,尼龙66约60万吨,未来随着尼龙66的广泛应用,其产能不断扩大,二者产能比将达到1:1。以此推算,己二腈的年市场需求或将达到数百万吨。 “己二腈的国产化也将推动尼龙产能的扩张。”梁军湘表示,“‘面粉’不缺了,‘面包坊’也会越来越多的。”
己二腈是生产尼龙66的关键原料,目前全球总产能约200万吨/年。然而,国外对己二腈技术产品实行深度垄断和全面控制,并采用配给制供给,国内己二腈全部依赖进口,这也是中美贸易中唯一完全依赖进口的化工原料。其下游产物己二胺的价格从2.3万元/吨一度涨至7.6万元/吨,终端产品尼龙66则从1.9万元/吨飙升至3.75万元/吨,极大限制了下游产业的发展。己二腈生产技术成为国内尼龙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正视的“卡脖子”技术。“没有‘面粉’的定价权,也就失去了对‘面包’定价权的控制,从而产生贸易风险。”梁军湘说。
然而,己二腈生产工艺流程长、催化剂体系复杂,技术封锁之下,可参考资料几乎为零,加之反应物中有剧毒氰化物,其生产技术国内科研院所和企业鲜有涉足。“天辰公司扛起了这个重任。”天辰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焦在月对记者说,经过科研人员十余年艰苦努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己二腈生产技术终于开发成功,并于2015年9月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在不断优化完善技术的同时,天辰公司积极推进成果产业化,并于2018年组成专项工作组,开展工艺包的编制及选址调研等工作。
“天辰己二腈生产技术的研发成功,提振了民族化工业的信心,堪称自力更生的典型。”参与奠基仪式的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敖谦对记者表示,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将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技术和产业空白,满足国家尼龙产业长效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