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国家批准建设的大庆油田化学助剂厂聚合物工程,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聚丙烯酰胺生产基地。
那一年,我结束了20年军旅生涯,转业到驻地大庆油田,被分配到当时正在建设的大庆油田化学助剂厂宣传部工作。
化学助剂厂主要是为大庆油田生产所需的聚合物聚丙烯酰胺。科学实验表明,每注入1吨聚合物,可增产150吨原油。大庆油田每年需要5万吨聚合物,每年可增产750万吨原油,这在当时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油田的产量,对于保证大庆油田年产原油5000万吨、保证国家石油战略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工程从1988年3月底破土动工,预计1989年6月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我是1988年8月8日报到,第二天就开始上班。由于工期紧,没有节假日,晚上连轴转。我连续27天没有回家。
我当时主要负责战地宣传工作,这样就得经常跑现场,了解工程进展和好人好事,采访回来马上写稿。那时没有电脑,只能手写,有时给多家媒体投稿需要复写纸。当时也没有邮箱,只能靠邮局投递。
为此,我每天深入到施工第一线,及时报道工程进展情况和在施工中发现的先进人物的事迹,在战地广播中播出。
1989年6月,工程项目如期实现了投产目标。接着,二期工程立即上马。为了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在《大庆日报》《黑龙江日报》《工人日报》等媒体上发表了近百篇新闻稿件,稿件甚至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
当时,针对一些政工干部对生产技术不熟悉的情况,大庆油田化学助剂厂党委组织他们学习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保证了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的有机结合,保证了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促进了生产发展。
大庆油田化学助剂厂是生产油田3次采油的聚合物化工厂,厂党委在日常工作中深深地感到,技术上的门外汉,做思想政治工作就苍白无力,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就必须摘掉政工干部的“白帽子”。因此,他们要求政工干部在学好用好政工本领的同时,还要系统地学习生产技术。他们组织33名厂行政领导、总工程师进行培训,生产技术科长和技术人员担任教员,详细地向政工干部们传授炼油生产基础知识、化工设备的性能和各个生产装置的流程,总课时达到96个,使这些门外汉逐步成为内行。这是1992年5月10日15点中央广播电台的播出稿。
1993年5月20日6点30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了我写的稿件:世界上最大的聚合物工程——大庆油田化学助剂厂工程建设最近全面展开。这座投资28.5亿元的工程建成后,可年产聚丙烯酰胺5万吨,每年为国家节省外汇2亿美元。
能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聚合物工程建设鼓与呼,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打印本文】